检测平台,检测机构

纺织品耐磨性检测,防止纺织品拉伸性能受损。

    织物面料的耐用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服装材料在穿着和收藏保管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理化损伤,服装材料抵御这种破坏的能力称为耐久性。服装材料的耐久性能主要包括织物的拉伸、撕裂、顶破、耐磨、耐光及色牢度等性能。

    拉伸性能,织物在拉伸外力的作用下产生伸长变形,最终导致断裂破坏的现象,称为拉神断裂。织物的拉伸性能可用断裂强度、断裂伸长、断裂长度、断裂伸长率、断裂功等指标来表达。国际上通用经纬向断裂功之和作为织物的坚韧性指标。织物的服用过程中,受到较大的拉伸力作用时,会产生拉伸断裂,将织物受力断裂破坏时的拉伸力称为断裂强度;在拉伸断裂时所产生的变形与原来长度的百分率,称为断裂伸长率;织物在外力作用下拉伸断裂时,外力对织物所做的功称为断裂功。断裂功相当于织物拉伸至断裂时所吸收的能量,也就是织物具有的抵抗外力破坏的内在结合能,因而在定程度上可以认为,织物的这种能量愈大,织物愈坚牢。

    影响拉伸性能的因素,织物的拉伸断裂性能决定于纤维的性质、纱线的结构、织物的组织以及染整后加工等因素。纤维种类和性能是织物拉伸性能的决定因素,如合成纤维的面料比天然纤维的面料耐穿,高强高伸的纤维面料比低强高伸纤维面料更耐穿。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一定长度内纱线的交错次数越多,浮长越短,织物的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越大。因此,三原组织中以平纹的拉伸性能为最好,斜纹次之,缎纹织物最差。

    撕裂性能,在服装穿着过程中织物上的纱线会被异物钩住而发生断裂,或是织物局部被夹持受拉而被撕成两半。织物的这种损坏现象称为撕裂或撕破。

    在织物力学性质方面,撕裂性质与拉伸性质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拉伸断裂发生在直接受力的纱线上,并且所有受力纱线瞬时断裂,而在撕裂现象中,通常只有一根或若干根纱线发生断裂,并以阶段状使织物中的纱线顺次断裂,直到织物完全撕开为止。影响因素与拉伸断裂所不同的是,撕裂性能还与纱线在织物中的交织阻力有关。如平纹组织织物的撕裂强度最小,方平组织织物最大,缎纹和斜纹组织处于两者之间,针织物一般不做撕裂试验。

    影响撕裂性能的因素,纱线拉伸度大的织物耐撕裂,所以合成纤维织物优于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织物。织物的交织点越多,因此,平纹织物撕裂强度较小,缎纹织物最大,斜纹织物居中,织物密度越大,织物的撕裂强度越低,经过树脂整理的棉、粘胶纤维织物撕裂强度下降。

    顶破强度,织物局部在垂直于织物平面负荷的作用下扩张而受到破坏的现象称为顶裂或顶破。织物抵抗这种垂直负荷作用所能够承受的最大的垂直作用力称为顶破强力。顶破与衣着用织物的拱肘、拱膝现象有关,也与手套及袜子的受力情况相似。

    影响顶破性能的因素,织物顶破性能主要与织物的原料、织物组织结构等因素有关。一般,纱线的拉伸强力和断裂伸长率越大,织物顶破强力越高。当经纱和纬纱性能较接近时,其织物呈L形破坏形态。若经纬密度、纱线强度或纱线断裂伸长不同,差异较大时,则织物往往在密度和强伸度较小的一侧呈直线形破坏。顶压时接触面积越大,单位面积负荷减小,所受的破坏力越小。

    耐磨性能,织物在穿着和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磨损而损坏,将织物抵抗磨损的特性称为耐磨性。这种现象多发生在臀部、肘部和膝部等部位,致使织物的强力、厚度、重量减小,外观和风格等变差。织物的磨损分平磨、曲磨和折边磨等。衣服的袖口与裤脚属平磨,而衣裤的肘、膝部是曲磨,上衣领口、裤脚边则属折边磨。

    织物的磨损由表及里,先是突出在织物表面上的纱线屈曲波峰承受磨损,部分纤维断裂后其头端露出,使织物起毛,继而有部分纤维从纱线中抽出,致使纱体变细,织物变薄,结构松散,严重时出现破洞,以至失去使用价值。影响耐磨性能的因素,影响织物耐磨性的主要因素有纤维性能、纱线结构、织物结构与制造方法等。

    纤维性能,在织物磨损过程中,纤维疲劳是基本的破坏形式,因此,纤维较粗、较长、断裂伸长较大,有利于织物耐磨性。天然纤维没有涤纶、锦纶等合成纤维的耐磨性好。天然纤维中的羊毛虽然强力较低,但伸长率较大,弹性恢复率也较高,耐磨性较好。纤维的截面形态也影响织物的耐磨性能,异形纤维织物耐平磨性比圆形纤维织物好,但耐曲磨及折边磨性能比圆形纤维织物差。

    纱线结构,纱线较粗,条干均匀,捻度适中,有利于织物耐磨性。捻度过大,造成局部应力增大,耐磨性下降,捻度过小,则纱线疏松,容易抽拔,耐磨性不好。

    织物组织结构与制造方法,在经纬密度较低时,平纹织物较耐磨,当经纬密度较高时,缎纹织物较耐磨,当经纬密度适中时,斜纹织物较耐磨。中等经纬密度的织物,随经纬密度的增加,织物的耐平磨性提高。织物厚度较大,单位面积重量较高,有利于织物的耐平磨性,薄型织物耐曲磨及折边磨性能好,毛羽和毛圈织物的磨损不像平滑织物那样显著。


相关推荐